烽火家书永留存 抗战灵魂代代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最近两个月,近40封抗战家书入藏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即将在线上博物馆与公众见面。这些泛黄的信纸背后,一个个鲜活的抗战英雄形象,他们中有八路军战士,也有新四军指战员,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这批家书的入藏和数字化展示,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有了更加丰富的细节和温度。
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表示,这些家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格,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通过线上博物馆的形式,这些珍贵文物将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感受抗战英雄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灵魂。这不禁让我们思索:80多年前,那些在战火纷飞中写下的家书,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力量?
英雄家书背后的感人故事
高农斧: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坚定信念
在众多入藏的家书中,抗日英烈高农斧的三封家书特别引人注目。这位出身富裕家庭的革命者,在1938年9月1日同一天写下了三封家书。在给二哥和四弟的信中,他写道:”我希望你们主要对老母亲多担一点心扶养,我是一点也不济的。我想你们也是知道的——为革命牺牲一切。”这简短的话语背后,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愧疚,更一个革命者对信念的坚守。
高农斧给五弟的信则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灵魂:”职业上感觉许多困难,可是我有决心进修去做……要完成我们辉煌的事业——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这些文字跨越时空,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2015年,高农斧入选第二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名字和灵魂将永远被铭记。
裴超:放羊娃到革命战士的蜕变
甘肃会宁退休教师裴久诚捐赠的叔父裴超的三封家书,讲述了一个放羊娃成长为革命战士的感人故事。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后,年轻的裴超毅然离家参加革命,与家人失去联系三年后才寄回第一封信。在信中,他反复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我虽在外,心尤(犹)在家”,但革命事业让他无法回到亲人身边。
这些发黄变脆的信纸,历经80多年风雨保存至今,成为那个独特年代最诚实的见证。根据信件内容推测,裴超写第三封家书时可能已成为八路军或新四军的连长。然而此后,家人再也没有收到过他的任何消息,这位年轻的革命战士很可能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活。
家书数字化 灵魂永传承
王玉旺: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王灵娟珍藏的二爷爷王玉旺的三封家书,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乐观灵魂。这位年仅26岁就牺牲的太岳军区指导员在信中写道:”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跑打倒那些狗强盗和反动派,我们的革命最终一定能取得辉煌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有十二分把握,前途是无限光明的”。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展现了一个年轻革命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王玉旺的家书被他的老奶奶(曾祖母)用干净布块仔细包裹,珍藏多年。老人临终前将信件交给孙子时说:”有这3封信在,你二爸他人就活着。”这句话道出了家书对于烈士亲属的独特意义——它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亲人灵魂的延续。
线上博物馆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家书博物馆表示,将尽快整理、研究这批抗战家书,并通过线上博物馆的形式向公众展示。这种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方式,既保护了脆弱的纸质文物,又让珍贵史料得以广泛传播。当我们通过屏幕阅读这些80多年前的文字时,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写信人跳动的心和炽热的情。
这些家书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民族记忆的载体。它们记录了普通人在大时代中的选择与担当,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灵魂品格。在安宁年代的今天,重温这些抗战家书,我们不禁要问:英雄们用生活捍卫的价格观,我们继承了几许?他们用鲜血浇灌的安宁之花,我们珍惜了几分?
致敬英雄!抗战家书入藏线上博物馆,不仅是一次文物收藏活动,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让我们通过这些泛黄的信纸,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信念的力量,将辉煌的抗战灵魂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