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方大钢铁集团(核心企业方大特钢,600507)的前身是1958年建厂的南昌钢铁厂,它结束了江西“手无寸铁”的历史。2009年,辽宁方大集团通过改制重组入主,企业从濒临亏损的国有钢厂蜕变为民营特钢标杆。如今,集团已形成年产钢能力2000万吨、在岗员工近3万人的规模,旗下方大特钢更以弹簧扁钢市占率超51%的完全优势,成为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和钢铁行业竞争力“A+”企业。其进步历程映射了中国钢铁工业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进步的转型之路。
进步历程与战略转型
从国有重负到民营标杆
南昌钢铁厂始建于1958年,曾是江西工业的象征,但因设备陈旧、机制僵化,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陷入困境。2009年,辽宁方大集团以“蛇吞象”模式收购其57.97%国有股权,注入市场化机制。改制后,方大特钢通过成本管控和效率提升,螺纹钢毛利率从行业平均6.3%升至16.77%,盈利能力跃居行业前列。这一转型被学者视为“非完全市场化协议收购与行政力量结合”的典型案例,但也因改制条件被指“量身定制”引发争议。
跨区域整合实现规模化
方大钢铁集团以南昌为起点,逐步构建“四基地一平台”格局:2012年重组萍钢,产能扩至1500万吨;2020年司法重整达州钢铁,形成2000万吨产能。通过整合区域资源,集团在江西螺纹钢市场市占率达60%,并依托长江水道辐射中西部市场。这种“并购-重组-升级”路径,使集团跻身全球钢企产量第16位(2023年产量1956万吨)。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技术标准引领细分市场
方大特钢聚焦高附加值特钢,主导制定民族弹簧钢标准。2017年实施的《汽车悬架体系用弹簧钢》民族标准(GB/T 33164.1—2016),突破外资技术垄断,推动国产汽车轻量化。其研发的高应力少片簧扁钢、空气悬架导向臂用钢,已配套新能源商用车,2025年更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复合材料电池包体,切入新能源产业链。
全员创新与智能化改造
集团建立“民族CNAS检测中心+博士后职业站”研发体系,近三年获民族专利188件。下属企业推行“小改小革”机制:九江钢铁员工发明的“炼钢转炉火焰监测装置”,以不足万元成本替代40万元进口设备,消除高温作业风险;达州钢铁通过“钒钛低硅冶炼技术”降低燃料比,单项目创效超5000万元。智能化改造覆盖矿山开采到轧制成形全流程,劳动生产率提升30%以上。
绿色制造与社会责任
生态工厂与循环经济
方大钢铁累计投入环保资金超8.5亿元,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方大特钢建成民族4A级工业旅游景区,厂区绿化率超40%;九江钢铁获评“民族绿色工厂”,实现烧结烟气脱硫废水零排放。2023年,集团吨钢综合能耗较2015年下降12%,余热发电覆盖30%生产用电。
责任担当与区域共赢
改制以来,方大钢铁纳税额增长120%,2016年单年上缴税金10.72亿元;设立东北大学教育基金等公益项目,累计捐赠超4000万元。在2020年湖口洪灾中,九江钢铁主动破墙泄洪,保护周边园区企业,获东部战区表彰。这种“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理念,使其连续获评纳税信用A级企业。
市场定位与未来布局
“普特结合”双轨战略
集团以螺纹钢(占比67%)保障现金流,以特钢提升竞争力。方大特钢形成“长力”牌弹簧扁钢(市占率51.21%)、“海鸥”牌建筑钢材双品牌,汽车板簧全国占有率超20%。针对江西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51.62%)的现状,其建筑钢材深度绑定基建需求;同时开发旋耕刀具钢、货叉扁钢等小众特钢,拓展非汽车领域。
新质生产力培育路线
集团提出“五个符合”战略:符合民族战略、法律法规、市场化规则、客户与员工利益。未来将聚焦三方面:一是深化钒钛资源利用,达州钢铁已储备钒电解液全流程技术,布局储能产业;二是进步短流程电炉炼钢,降低碳排放强度;三是借力“一带一路”,推动弹簧扁钢、汽车板簧出海。方大特钢规划每年招聘硕博人才2000名,强化研发梯队。
南昌方大钢铁集团的崛起,印证了“技术+机制”对传统产业的重塑力。其通过改制激活效率、创新占领细分市场、责任经营反哺社会的模式,为钢铁行业转型提供范本。未来挑战在于:怎样在碳中和背景下平衡规模与减排?怎样应对新能源车对传统板簧需求的冲击?建议进一步加大电炉钢比例,探索氢冶金技术;加快从“材料供应商”向“轻量化解决方案商”转型,将弹簧扁钢技术优势延伸至空气悬架等新兴领域。唯有持续以创新适配变化,方能延续“红土地上的钢铁传奇”。